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
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,会发现讴歌山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。中华民族的祖先特别是文人,他们的心灵与自然十分亲近,对山川秀丽的景色十分倾心,田园诗也自然产生。
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是庄子最著名的美学命题。宇宙天地无声运行的节奏,自然万物无言生长的旋律,都体现着自然之道的“大美”。而这可能也是古代文人雅士们投身自然,寄情山水的主要原因。道家崇尚自然、返璞归真的哲学,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。李白就是深得道家真味的一位伟大诗人。他是虔诚的道家信徒,喜欢云游四海。“五岳寻仙不辞远,一生好入名山游”便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,其诗中不乏描山写水的锦绣佳作。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写出了山水气势磅礴、壮丽无匹的“大美”意境。
李白或者说中国文人对山水的喜爱、亲近几乎是一种本能的欲望,而这种欲望的来源一方面是受道家文化的影响,崇尚自然美;另一方面则是山水本身对人的吸引,山水美景对人有一种天然的怡情移性作用。置身山水之中能给人一种闲适,愉悦的感受。纵情山水、吟诗作赋是古代文人理想的生活境界。细雨、微风、青山、碧水、桨声、灯影、疏林、淡雾、朝霞、夕岚……自然美景,千恣百态,如诗如画,让人不由得沉醉其中。
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文人的山水田园情结也有一定的影响。儒家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,故儒家在亲近大自然时并不一味强调精神上的愉悦,而是以自然之美比附人格之美。因而文人在以山水形态美而产生喜爱之心的同时,还因为自然山水已经是某种“善”的人格象征而心生亲近。有一句话叫做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,就是以水的自然舒展、宠辱不惊形容智慧之人;以山的沉稳厚重,朴实静默形容仁厚之人。因此,山水之中更包含着一种人文精神。文人们描写山水的时候赋予了山水以不同的性情,若说水是柔弱多情的娇女子,山则是伟岸坚强的大丈夫。文人在对山水进行描写时,一般都是为了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,把山水景物看成是自己情感的载体。如李煜的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即以水的绵远悠长喻愁思无尽。还有其他如梅喻孤傲,荷比高洁,松显坚韧,竹透正直,等等,都是儒家“比德”思想的渗透。
这其中,佛教也有很重要的作用。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,在与中国文化合流的过程中,逐步中国化,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。佛教注重内心的参悟,讲究以“真心”去感悟世界,求得心灵与自然的混一。因而对山水自然的感受更多的是自己心的主观体悟。受佛家文化影响的诗人其诗作一般有空灵、飘逸之感,体现自然的缥缈神韵,洞彻人生的因缘真谛。王维的诗最能体现这一风格。《鸟鸣涧》诗云: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以清灵、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置身山水自然的那种闲适、恬静的空明之境,令人读之而忘俗。
当然,中国文人这种与身俱来的山水田园情结--除了受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外,还各有各的原因。或为隐逸,或为避乱,或不得志,或被排挤,最终都是使文人们走向了山水,走向了广袤的自然。